赵宙是一传统翻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正深刻体味着互联网带给这个行业的猛烈冲击——一家名为“瓦特开元”的辅助翻译平台运营商正在迅速改变着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由项目经理来掌握译员资源的日子过去了。现在,翻译公司直接通过瓦特公司的辅助翻译平台将任务随时传给上线的译员;项目经理也不能再任人唯亲,每个译员的语种、审评等级、翻译价格、交稿时间等均列于表单上,公开择优派活。
翻译公司更不必遇到加急稿和大稿就手忙脚乱,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译员是他们用之不尽的后备力量,每个文件翻译的进度在网上一目了然。
瓦特公司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译员和翻译公司加入到它的平台中,短时间内翻译厚厚的产品手册已经成为翻译公司的拿手好戏,汽车、能源、财经、出版等行业是这个平台上最大的受益者。该公司还刚刚联手“传神翻译”公司成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惟一多语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多语翻译服务和术语统一服务。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要靠人的技巧和智慧来提高质量、靠人海战术来扩大规模的翻译行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
聪明的语料库
在翻译领域,这是件很前位的事。
与过去行业中将辅助翻译软件直接出售给翻译公司和译员的做法不同,瓦特公司将翻译过的词汇、句子积累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语料库,并通过一套自己研发的系统,让译员借助该公司语料库直接翻译。瓦特公司通过平台的管理运营获取收益。
如果一个句子有几种翻译方法,那么每个翻译结果都按照来源和以前翻译者的级别进行了从高到低的排序,译员只需要在备选文中进行选择再做适当调整就可以迅速完成任务。新译好的每一句话又将被立刻纳入语料库,下次这句话再出现时,只要直接点选翻译好的答案即可。
在翻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瓦特公司总经理何战涛认为,日益丰富的语料库是瓦特公司所有优势的根源——词语高度重复的特征在科技类和非文学翻译项目上尤其明显,这两类业务目前已占到中国翻译市场的90%,很多都是产品手册、专利案件这样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且词汇高度重复的“硬”活。
这样的翻译内容正合瓦特公司的胃口。它可以将原稿中成千上万特殊的、固定的词语通过电脑匹配在瞬间翻译好,同时将稿件逐句翻译一遍。
越来越多的译员逐渐喜欢使用瓦特公司的辅助翻译管理系统,这使他们的翻译工作异常轻松快捷,提高效率,节约出来的时间能让他们拿到更多订单。
“即使没有语料,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30%左右的效率提升。单纯通过语料库的自动匹配翻译至少能够提高20%到60%,乃至更高的效率。”何战涛说,“这还是一个良性循环。每个译员都有自己擅长的翻译领域或行业,他们不断使用语料库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在本行业里的积累贡献出来,加入到语料库中就可以获得一定积分,这些积分又可以用于缴纳语料库的使用费。”
模式颠覆
“翻译服务行业长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基本处于不借助任何IT流程管理的手工作坊生产状态,完全不能满足中国迅速崛起和迅速国际化的需要。”何战涛说。
瓦特公司的操作模式已然把翻译行业分成了两个时代——“手工作坊”和“以IT、互联网的运用及新型管理模式为特征的品牌、产业化时代”。
翻译过程的IT化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它随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而水到渠成——翻译文稿电子化使计算机高效匹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90%的客户和众多译员联网则使一切流程网上作业,物流负担几乎为零。
瓦特公司处于翻译行业新经济链条中的核心地位:一端连接着译员,一端连接着翻译公司。
他们并不出售软件给客户,而是将自己的角色变为供应“运营商”,联合一流的翻译服务机构,形成有强大吞吐能力的、具有各个专业服务能力的品牌。
现在与瓦特公司合作的传统翻译公司增数很快。这些翻译公司逐渐减少了聘用的专业翻译人员,接到业务就连接到瓦特公司授权使用的辅助翻译管理平台上完成工作:从项目经理发活儿到选择优秀译员,从审校翻译结果到给出评价,整个交单的时间缩短了两到三倍。
还有一些翻译公司和瓦特达成了股权层面的紧密合作,每年通过使用瓦特的流程管理系统和辅助翻译软件而使营业额增长的部分将与瓦特公司分成。如果有人为使用了这些公司贡献的语料付费,该公司还可以从瓦特那里得到语料使用的分成收入。
“瓦特正在帮助各个公司成长为一个一个在自己领域里有规模的专业翻译公司。”何战涛说。(杨阳)